乍暖还寒的开春时节,一九四九年三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就在西柏坡召开了。当时,毛主席那可是用着洞穿岁月的目光,向全党同志敲响警钟:“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就这么两句大白话,硬是成了共产党人心里永远的灯塔。
搁到现在,七十六年都过去了。您瞅瞅,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还扎在那块革命宝地上,愣是把老一辈的精神密码,变着法儿地塞进新时代干部的作风建设里。那保留下来的中共中央旧址,土坯房歪歪扭扭的,桌椅板凳也都缺胳膊少腿的,可不就是那段苦哈哈岁月的活化石么。干部们在这儿培训,可不是光看个热闹,那分明是跟历史来一场灵魂对对碰。
别以为什么作风建设,就是空洞的大喊大叫。就说那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学员们在那儿重温入党誓词,那声音震得墙壁都发抖。再瞧瞧中央军委作战室,学员们体验一把运筹帷幄的快感,历史和现实瞬间就缠在一块儿了。有个省直机关的党组书记,培训后就忍不住感慨:“站在那些打江山的前辈待过的土坯房里,我这才算闹明白,啥叫 ‘赶考永远在路上’。” 这种身临其境的学法,哪是传统课堂里老师干巴巴地念讲义能比的。
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搞了个 “西柏坡精神与新时代使命” 的专题课,硬是把老掉牙的历史智慧,给整成现代人用得上的治理技能。就说那战略沙盘推演环节,学员们跟着复盘三大战役的决策过程,那大脑瓜子转得飞起,在复杂局面里练就一身统筹协调的好本事。这课程设计,既让革命传统有了人脉,又死死攥住当代治理的命门。
要真把作风建设搞到位,光动嘴皮子可不成,关键还得看行动。学院弄出个 “三同” 实践教学,干部们得跟农民同吃那呛嗓子的农家饭,同住那漏风漏雨的农家院,同干那磨破手的农家活。有个市领导班子的成员,培训回来后,马上就开始推行 “一线工作法”,带着大家伙儿往下沉,服务直接送上门。您猜怎么着?统计数据显示,参训干部所在单位,群众满意度平均涨了 12.6%,”四风” 问题的信访举报量一下子跌了 28%。
在中共中央旧址的展柜里,毛主席那件打着补丁的睡衣,还有周恩来用旧的钢笔,就这么静静摆着。这些物件儿,可不就是 “两个务必” 最好的注脚么。学院还整出个 “廉政风险情景模拟” 课程,拿当年解放军 “不吃群众一个苹果” 的事儿当案例,学员们瞬间就明白,在利益诱惑面前,那底线可千万不能丢。
这新时代的 “赶考” 路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改头换面,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也玩起隐身术。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推出 “重走赶考路” 特色课程,把历史的教训当成现在的镜子。干部们一路反思一路成长,最后都明白:作风建设这事儿,永远没有终点,必须时刻保持清醒。
从七届二中全会一路走来,到二十大报告,从 “两个务必” 到 “三个务必”,共产党对作风建设的理解越来越深。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不就是历史传承和现实创新的绝佳纽带么。学员们带着补丁睡衣的记忆回岗位,改变的可不仅是干活的法子,更是心里的那杆秤。
历史,那可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能让人冷静下来的醒酒药。西柏坡那几间土坯房,时刻提醒着来培训的干部:党的 “赶考” 还没到交卷的时候,作风建设永远是管党治党的根基。在这所没围墙的红色学府里,”两个务必” 的精神火种,正在点燃新时代干部心里的信仰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