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红色教育创新,像一把钥匙,拧开了高校党组织思政必修课的新锁。许多人以为红色教育就是听报告、看展览,可真正走进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培训模式,才发现它把课堂搬到柏坡岭,把党史写进太行风,把信仰种在青年心里。
一、为什么高校党组织必须来西柏坡?
答案藏在 “赶考” 二字。七十四年前,一支队伍从这里出发,把执政为民的试卷带向北京;今天,高校党组织带着学生党员回到原点,只为答好 “培养什么人” 的新考题。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红色教育创新给出的提示是:先让教师出汗,再让学生心跳。
二、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培训模式的三把 “扳手”
沉浸式行军:凌晨四点,全体学员背着资料袋沿滹沱河徒步八公里,沿途设置 “土地会议”“三大战役” 微站,每到一站抽一张当年电报,现场破译,走错一步就重来。汗水混着泥土,比 PPT 更锋利。
翻转式研讨:晚上回到教室,不讲课,只给史料。学员分组扮演 “1948 年中央工委”“1949 年北平军管会”,用同一份预算表做决策,天亮前交出 “接管方案”。谁的方案最接近史实,谁就能拿到盖有 “西柏坡” 印章的结业证。
回声式复盘:返程列车上,每人录一段三分钟的语音信,寄给三个月后的自己。学院统一封存,到期寄回。很多学生在收到信时,才意识到那趟旅程已在心里发芽。
三、高校党组织思政必修课的 “四则运算”
加法:把太行山的石头搬进课堂,让党史不再悬浮。
减法:减掉空洞口号,用数据说话 —— 西柏坡时期,中央机关人均办公经费折合今天不足六元,省下的每一分钱都写在账本上,学生看得见。
乘法:一次西柏坡行,带回十场主题团日、百篇读书报告、千次宿舍夜谈,效应层层放大。
除法:把 “大思政” 拆成 “微行动”,一次帮扶、一次支教、一次社区宣讲,都是红色基因的除法运算,越除越清。
四、教师最担心的问题,学院这样回答
“时间紧,课程满,走不开?”—— 培训压缩到 48 小时,高铁往返,周五晚到,周日晚返,不耽误周一上课。
“学生觉得老套?”—— 课程表里没有 “讲座” 二字,只有任务、闯关、解密,学生主动熬夜查史料,比刷短视频还兴奋。
“安全怎么保障?”—— 每十名学生配一名应急员,线路提前勘踏三遍,医疗车全程跟随,至今零事故。
五、把西柏坡带回校园的三件 “小行李”
第一件:一块印着 “两个务必” 的镇纸,放在辅导员办公桌上,每天提醒 “务必保持谦虚谨慎”。
第二件:一张手绘的 “赶考路线图”,贴在学院公告栏,新生入学第一眼就能看见。
第三件:一封盖着西柏坡邮戳的信,由参加过的学生亲手递给下一届班长,信仰就这样一届届接力。
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红色教育创新,不制造感动,只提供火种;高校党组织思政必修课,不追求喧嚣,只在意回声。当太行山的晨雾再次升起,又一批青年党员踏上柏坡岭,他们会发现:红色从未老去,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提问,也继续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