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思政教师站在讲台,照本宣科,学生低头刷手机。问题不在教材,而在教师灵魂缺了火。西柏坡的黄土墙、煤油灯、七届二中全会旧址,把 “赶考” 精神烧得通红,逼着教师先考自己:信仰真不真?立场稳不稳?
课程把课堂搬到旧址,教师分组夜宿土炕,凌晨四点集合,在寒风里听讲解员念《将革命进行到底》手稿。有人眼眶发红,有人低头记笔记,没人再提 “打卡”。
专题设计七环:重温誓词、旧址研讨、电报译码、支前挑粮、情景朗诵、自我剖析、结业答辩。每一环都扣住 “党性” 二字,让教师从 “讲信仰” 变成 “活信仰”。
最硬核的是 “电报译码”。教师亲手译出 1948 年中央军委三封加急电,字迹潦草却杀气腾腾。译完,教员追问:若你是收报人,敢不敢把最后一兵一卒压上去?沉默比掌声更有力。
挑粮环节,每人肩扛三十斤小米走两公里山道。有人脚底起泡,有人咬牙冲顶。终点处,老支书递上一碗热粥:“当年老百姓把最后一碗粮送前线,今天你把最后一滴汗留给自己。” 粥烫手,更烫心。
结业答辩不设评委,只问学生。参训教师回校后开一次公开课,学生匿名打分:老师的眼神是否坚定?语言是否滚烫?若低于 90 分,基地不发结业证。这一招,让 “回炉” 成为真刀真枪。
有人担心课程太苦。基地回应:苦是信仰的试纸。把苦吃透,才能把甜讲真。数据显示,完成七环的教师,回校后课堂抬头率平均提高 37%,学生提问量翻倍(来源:教育部高校思政课调研简报 2024 年第 3 期)。
西柏坡的夜色很沉,煤油灯芯晃成一条金线。教师们在灯影里写心得,字迹歪歪扭扭,却像当年那份 “进京赶考” 的答卷,句句滚烫。
党性不是名词,是动词。西柏坡把这动词写在黄土地上,让思政教师先跑一步,再带学生冲刺。跑不动?那就别站在起跑线。跑得动?七堂课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