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的黄土墙缝里,藏着一句至今未冷的提问:胜利之后,怎样继续赶考?思政老师若只是把这句话念成 PPT 上的金句,学生耳朵里飘过的只是一阵风。要把红色文化讲成可触摸的脉搏,得先把自己放进 1948 年的寒夜,想象电报机的嘀嗒声如何敲在心跳上。
第一步,拆 “景”。把西柏坡的院落切成三块:静、动、声。静的是那扇永远半掩的木门,动的是院外小路上深夜疾走的脚步,声是广播里反复播放的《将革命进行到底》。让学生闭眼三秒,再睁眼,问他们:你站在哪一块?答案不同,情绪就不同,红色文化不再是统一色调,而是立体棱镜。
第二步,拆 “人”。不提名字,只给线索:一位凌晨四点仍在油灯下写字的湖南口音中年人,一位把棉衣脱给战士自己却打哆嗦的河北大娘。让学生拼出两张面孔,再追问:如果明天就要进城,他们会把什么留在山沟?人味一旦落地,信仰就不再是口号。
第三步,拆 “问”。把 “两个务必” 改写成弹幕:骄傲了怎么办?糖衣炮弹来了怎么办?让学生用手机现场发弹幕,屏幕上翻滚的焦虑,正是当年窑洞里的焦虑。历史与当下的缝隙被弹幕填满,红色文化自然流动起来。
第四步,拆 “路”。把进京赶考路线画成一张地铁图:西柏坡站→保定东站→北平站。每一站标注一个现实难题:粮食、接管、舆论。让学生选一站做 “值班站长”,限时三分钟拿出解决方案。角色代入的瞬间,红色文化从记忆变成任务。
第五步,拆 “我”。课堂最后一分钟,关灯,只留一束手电照在黑板:如果你明天就要去 “赶考”,你最怕丢什么?学生把答案写在便利贴,贴在黑板,灯亮时,满墙都是 “初心”“勇气”“清醒”。此刻无需总结,西柏坡已经住进了他们的口袋。
红色文化不是橱窗里的标本,而是可以随时取出的火种。思政老师要做的,不是搬运历史,而是点燃提问。当学生开始为 1949 年的北平担心,他们就会为 2024 年的自己负责。西柏坡的寒夜,就此在教室里继续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