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生动见证,是开展大思政课最鲜活的素材。如何立足地方丰富的红色资源,通过“融入”与“活化”的实践,使其真正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是一个亟待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
深刻把握“融入”与“活化”的辩证关系与时代价值
“融入”与“活化”是推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体两翼”,共同构成了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融入”强调的是一种主动的、深度的结合与空间拓展。高校思政教育不能固守于校园围墙之内,而应主动走出课堂,走进遍布各地的革命遗址、纪念场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场域。这些地方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红色基因最直接、最鲜活的物化呈现。把思政课堂“搬”到这些地方,能够使大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跨越时空与历史对话,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与崇高精神,从而实现知识的具象化、情感的同频共振。
“活化”侧重的是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当代诠释、形式创新与价值再造。红色文化不是静止的化石,其精神内核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但其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需要与时俱进。所谓“活化”,就是要运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与方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转化为符合当代大学生认知特点和审美需求的思政教育资源。这包括运用数字化技术再现历史场景、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创作红色文艺精品、将红色故事纳入叙事教学等多种形式,使红色文化可亲、可感、可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认同感。
“融入”与“活化”:构筑“大思政课”育人群像的坚实基础。“融入”与“活化”相互依存、辩证统一。“融入”为“活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真实的语境,是基础;“活化”则使“融入”更具吸引力和时代感,是关键。二者共同作用,有利于打通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情感与理性的隔阂,使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更深入,真正实现入耳、入脑、入心。
探索地方红色文化赋能思政教育的多维路径
高校应积极探索运用红色文化“融入”与“活化”的思政教育路径,构建“行走的”“鲜活的”“智慧的”特色思政课。
深化场域融入,构建行走的思政课堂。在大思政课建设中,协同创新是关键。高校应主动与地方革命纪念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立合作机制,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思政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实地参观、现场教学、情景体验等活动。比如,嘉兴大学依托中共一大会址南湖红船这一独特资源,长期开展“重走‘一大’路”情景体验式教学,组织学生在南湖革命纪念馆聆听讲解、在红船旁感悟“红船精神”。井冈山大学充分利用所在地丰富的红色资源,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黄洋界哨口等地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地感悟革命岁月的艰辛与革命精神的伟大。这种“行走的”课堂,可以促进思政教育从静态的知识灌输变为动态的感悟内化。
推动形式“活化”,打造鲜活的思政素材。面对“Z世代”大学生,必须创新红色文化具有时代特征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需从学生特征、教学目标及各专业学习中探寻方式方法,以深化教育实效。一是推动叙事创新。鼓励教师和学生挖掘本地红色人物、故事,采用微电影、短视频、舞台剧、音乐剧等艺术形式对其进行再现,形成探讨、研究式的主动讲述模式。比如临沂大学围绕“沂蒙精神”,组织学生创作排演《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等系列红色艺术作品,让学生在编、排、演的过程中深刻体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深厚情感。二是强化科技赋能。要提升科技教学能力,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3D建模等技术,打造虚拟展馆,开发交互体验项目,增强红色文化的沉浸感和吸引力。比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场馆上线了数字展馆,运用信息技术“活化”红色资源。三是推进跨界融合。从相关性中实现链接,把红色元素融入专业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多个环节。比如美术专业学生可进行红色主题创作,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可制作红色文化新媒体产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参与红色旅游路线设计讲解,这样便可达到思政教育与专业成长的同向同行。
强化内涵挖掘,实现“智慧的”价值引领。“融入”与“活化”的根本目的是运用红色资源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大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教师在组织实践活动时,应开展集体备课,精心设计研讨环节,在轻松愉悦的场景中启发学生思考红色基因蕴含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牺牲奉献等精神品质及其时代价值,并引导学生如何将这些精神品质内化为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比如,在组织学生参观农民运动讲习所会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感悟“走适合国情道路”的内涵所在,探讨其在今天应对风险挑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启示意义。通过巧妙引导和活泼思辨,可增强学生知信行教育实效。
结语
红色文化是滋养大学生成长的宝贵精神财富,高校思政教育应加强对红色资源的创造性活化,使其焕发时代光彩,让红色基因不仅“融”入课堂,更“活”在当下、“种”进心田。大学生应在传承红色血脉中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强国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系广州软件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