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一座宾馆与一部经典著作的相遇
在石家庄市桥西区的中山路旁,矗立着一座颇具年代感的白色建筑——白楼宾馆。这座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宾馆,不仅承载着石家庄的城市记忆,更因与《毛泽东选集》的编纂工作紧密相连而成为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将带您走进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揭开白楼宾馆与《毛泽东选集》背后的故事。
一、白楼宾馆:石家庄的地标性历史建筑
白楼宾馆原名“河北宾馆”,因建筑外墙通体白色而被市民亲切称为“白楼”。其设计融合了苏式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元素,建成后长期作为河北省重要政务接待场所。20世纪60年代初,宾馆因其隐蔽性、安全性及完善设施,被选为《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的修订工作地点之一。这一特殊历史使命,为这座建筑赋予了独特的文化价值。
二、《毛泽东选集》修订工作的历史背景
1960年,《毛泽东选集》第四卷进入最后修订阶段。为确保工作的严谨性,中央文献研究室组织专家团队分赴多地开展封闭式校对。石家庄因其交通便利、环境安静,且白楼宾馆具备独立办公空间,成为重要工作站点之一。据档案记载,多位参与编纂的学者曾在此驻留数月,对文稿进行逐字推敲。
三、白楼宾馆里的红色记忆
现存史料显示,白楼宾馆二楼东侧的会议室曾被改造成临时编辑部。工作人员在此完成了部分章节的校勘与注释工作,宾馆还专门配备了印刷设备用于样稿制作。这段历史在宾馆近年修缮时,通过老照片展板的形式向公众展示,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
四、历史事件的双重文化意义
白楼宾馆与《毛泽东选集》的关联,不仅体现了石家庄在红色文化传播中的节点作用,更折射出特殊时期文献编纂的严谨流程。如今,宾馆仍保留着当年的木质楼梯、雕花门窗等细节,游客可在此感受历史氛围。2019年,该建筑被列入石家庄市首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总结:跨越时空的红色纽带
从政务接待到文献修订,白楼宾馆的功能变迁见证了石家庄的城市发展脉络。其与《毛泽东选集》的历史交集,既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铭记,也为当代人理解红色文化提供了实体参照。保护这类历史建筑,正是对城市精神内核的传承与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