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云弟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革命精神、品格情操和价值追求,具象化于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光辉历史中,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教学资源素材。思政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课程,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在铸魂育人方面具有共同的价值逻辑和功能导向。推动红色文化赋能高校思政课建设,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现实诉求,更是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值得注意的是,推动红色文化赋能高校思政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在理解其逻辑向度的基础上,确保实践策略达到潜移默化的赋能效果,以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推动红色文化赋能高校思政课的逻辑向度
首先,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之间有着教育目标一致的价值逻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重要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要达成这个教育目标,仅靠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是不够的,还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的作用。红色文化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的百年奋斗历程之中,承载着不朽光辉历史,蕴含着鲜明的红色基因。红色文化具有的丰富历史底蕴和鲜明价值导向,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基于此,高校思政课应当借助与红色文化的深度融合,明确教育大学生的方向,指导和引领大学生把红色基因融入血液、浸入心扉、砥砺品格,自觉领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之间有着教学内容契合的理论逻辑。红色文化通过历史底蕴的长期积淀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持续拓展,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中蕴含的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等各种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与高校思政课讲授的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厚植家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具有高度契合性和广泛共鸣性。因此,高校思政课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精神内涵,有效运用红色文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讲深、讲透、讲活,帮助大学生群体培养良好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道德观念,让他们成为拥有远大理想和崇高品质的时代新人。
最后,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之间有着育人模式互补的实践逻辑。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政课建设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体现了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新思维、新路径、新格局,回应了思政课育人模式实践导向的必然性。红色文化包含真实的历史事件、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感人的历史故事,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共同构成了“大思政课”的实践资源。红色文化既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也可让大学生深刻理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逻辑,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从而促进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知的加深,从“基本认知”到“坚定认同”,再从“坚定认同”落实到具体实践。推动红色文化赋能高校思政课,促进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衔接,是高校办好“大思政课”、创新思政育人模式的必然要求。
推动红色文化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优化策略
搭建师生互动的理论课堂,构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推动红色文化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避免单向度的传统“灌输式”教学,避免呆板空洞乏味的“说教式”教学,要注重以大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更为灵活且富有创意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把思政课堂打造成红色文化交流和传承的重要场域。教师要悉心研究和挖掘现有统编教材内容与红色文化融合的关键点,形成特色鲜明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库;巧妙运用情景式、探究式、案例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大学生通过教学中的研讨互动,进一步了解和把握红色文化的精髓,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提高思政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善用社会合力的实践课堂,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深走实。高校思政课应突破课堂上的方寸天地,积极拓宽教学的外延,让红色文化在“大思政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一方面,高校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为大学生走进红色文化历史遗址、开展立体多样的现场教学和实地考察提供更多机会,让大学生能够沉浸式感悟鲜活直观的红色文化。尤其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将宏观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地方案例相互结合,推进思政课理论知识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合,激发大学生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整合各方资源,围绕国庆节、建军节、建党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在全校范围内举办红色歌曲合唱、红色文化演讲、红色知识竞赛、红色主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提升大学生在思政课中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打造数字赋能的云端课堂,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随着新媒体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政课应积极适应数字时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需求,以数字技术打造集资源共享、在线互动、网络宣传于一体的云端课堂,推进云端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各环节的融入,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仍需注重开展线下互动教学,提高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线上还可采取知识图谱自学、AI助教答疑等形式,满足大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尤其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引进红色文化博物馆、纪念馆等机构研发的优质红色文化宣教产品,充实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网络资源,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物、革命历史情景和历史故事的感知,增强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者系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大学南湖革命纪念馆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编号:23JDSZK132)、浙江大学南湖革命纪念馆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委托课题(编号:XTZX24ZD011Z)的成果]【本文转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