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塞罕坝,松涛阵阵。朝阳市某区人民检察院42名干警的皮鞋踩在防火通道的碎石上,发出细碎的声响。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藏在这片人工林海深处的防火指挥中心——一个平时连当地导游都说不清具体位置的保密单位。
王尚海纪念林的意外发现
培训首站选在王尚海纪念林并非偶然。这片以塞罕坝第一任党委书记命名的林区,保存着最完整的造林原始档案。检察干警在参观时注意到,档案室玻璃柜里陈列着1962年的《造林事故记录簿》,其中三起事故的处理意见与现行渎职罪认定标准高度吻合(来源:塞罕坝展览馆公开资料)。
"当年用行政手段解决的问题,现在需要司法介入。"这种跨越时空的法律对照,成为当天小组讨论的焦点。
防火指挥中心的特殊一课
指挥中心外墙的电子屏显示着实时数据:当前火险等级黄色,湿度41%。值班长演示预警系统时,突然切入的卫星热点警报让所有人心头一紧——这套由最高检推广的公益诉讼取证技术,竟与森林防火监测系统同源。
塞罕坝精神的当代司法解读
培训总结:为什么56万亩林地能保持零冤错案记录?答案藏在林场档案馆——每棵树都有编号,每次抚育都有记录。这种"司法化"的林业管理,恰与检察系统推行的案件质量终身负责制异曲同工。
(本文部分数据核实自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官网公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