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婕
在信息时代与红色基因传承的双重坐标下,红色文化与新媒体技术碰撞出创新火花,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开启创造性转化的新篇章。当元宇宙重构历史场景、短视频演绎革命故事、算法推荐定制化学习路径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常态,红色文化将不再是静态的符号陈列,而是转化为可交互、可体验、可共情的动态教育场域。这种融合既遵循网络传播规律,又坚守育人初心,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革新,更是其价值引领的深层突破,对二者的融合展开深入探究在当下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创新传播方式:构建新媒体矩阵赋能红色文化渗透
创新传播方式是红色文化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路径。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技术已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具。一方面,高校可以借助新媒体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独特优势,通过制作短小精良的短视频内容,将红色文化中的英雄事迹、革命故事等生动呈现给学生。比如,定期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时长在3分钟以内的红色电影片段或红色歌曲,吸引学生关注观看,满足其碎片化学习需求。此外,高校可以利用相关平台的直播功能,邀请红色文化传承与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网络直播为学生深入解读红色文化的内涵与时代价值,同时鼓励学生在网络上展开实时互动、问答,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另一方面,打造特色品牌是提升红色文化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程度的关键举措。位于革命老区的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积极主动搜寻可用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遗址、纪念馆等资源,举办一系列主题鲜明的网络宣传活动。在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创建相应的专属账号,定期推送与红色文化相关的高质量素材和内容,搭建起具有辨识度和吸引力的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矩阵,以形成品牌化传播与教育效用。鼓励和组织学生创作、排演原创红色文化作品,将优质作品上传至相关平台,借助平台进行传播推广,进一步扩大品牌的影响力。
优化教育内容:耦合时代语境与学生诉求的双向重构
优化教育内容是增强思政教育吸引力的核心抓手。将红色文化与时代热点进行有机结合,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途径。从社会热点话题出发,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能够帮助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在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特定时间节点,在线上学习平台推送专题系列报道或专家讲座,为学生深入解读红色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育人价值,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对于青年学子高度重视的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等热门话题,结合红色文化中的奋斗精神和创新品格,开发线上思想政治教育专题课程,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精神品质在当今社会的重要价值,激发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使红色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更易被学生接受,高校需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娱乐,贴近学生实际需求开展融合教育。一方面,结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网络融合教育资源,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将红色文化中的典型人物、英雄事迹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红色文化、接受价值熏陶;另一方面,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将红色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嵌入学生的课外生活,可定期举办红色文化主题的线上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鼓励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红色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魅力,进而提升融合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保障融合教育实效。
线上与线下联动:虚实融合的红色教育生态闭环
线上与线下联动构成红色教育落地的生态闭环,是推动红色文化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选择。高校应结合育人目标和特色属性,开发融合数字技术的红色网络课程,广泛收集红色经典文献、历史影像资料、专家讲座视频等学习资源和素材,同时对其进行编码、分类、整理,便于全校师生即时检索、随时学习;教师可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前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发布预习任务并推送相关预习资料,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点;课上组织小组讨论、案例解读、心得分享等环节,并注重在教学环节中融入数字技术,从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情感共鸣。此外,可以通过组织红色研学来增强学生体验感和参与度。定期组织学生前往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研学之旅,提前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发布实践活动的通知与任务,以及研学基地的资料简介,供学生初步了解和熟悉;在过程中则可以组织必要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环节,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价值塑造转化为实际行动;研学之旅结束后,要求学生将心得体会、调研报告通过文字、影音等形式上传至学习平台,作为考核其学习成效的重要指标。其后,举办红色文化主题展览活动,收集师生优秀作品,通过线上展览和线下互动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精神内涵,营造浸润式思政育人氛围。
面对新时代的使命召唤,高校需以更开阔的视野、更贴近青年学子审美的方式,持续激活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构建线上与线下联动的思想政治育人矩阵,立志让红色精神如春雨润物,滋养青年学子心灵;让网络空间成为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激励新时代接班人在红色基因的指引下,以奋斗之姿书写属于他们的青春答卷,携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
[作者系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生工作部讲师。本文系202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机制与实践路径研究”(24JDSZ3043)成果][本文转自:中国文化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