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考” 二字,写在西柏坡的墙上,也刻在每一位党员的骨血里。当车轮碾过太行余脉,柏坡岭的风把 70 多年前的号角重新吹响,很多支部书记忽然发现,自己手里的笔记本比文件袋更沉 —— 那里面装着一场必须答好的新考题。
红色资源不是陈列品,而是一把能劈开惯性思维的斧子。站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的木桌前,有人轻声念出 “两个务必”,声音不大,却像石子落水,激起一圈圈涟漪:今天的 “考场” 在哪里?高质量发展的 “分数线” 又划在何处?
答案藏在三条脉络里。第一条脉络叫 “信念校准”。支部成员沿着防空洞蜿蜒前行,头顶的煤油灯把影子拉得老长,仿佛回到物资匮乏却精神富足的年代。讲解员只提了一个问题:如果明天企业利润骤降三成,你们敢不敢像先辈一样把床铺搬进办公室?沉默之后,几位年轻党员把拳头攥得发白 —— 信念不是口号,是敢不敢押上全部身家的底气。
第二条脉络叫 “作风淬火”。在曹火星创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土坯房,大家被要求关掉手机,用十分钟写下自己最近一次推诿扯皮的具体场景。纸团扔进火盆,火苗窜起半米高,映得人脸发烫。有人后来回忆,那十分钟比任何述职报告都锋利,把 “差不多”“过得去” 烧成了灰。
第三条脉络叫 “动能转化”。西柏坡纪念馆的电报墙前,密密麻麻的 “4A” 级电报让支部书记们突然意识到:当年靠几十台手摇发电机指挥千军万马,如今拥有云计算、大数据,却常被一条审批流程卡住脖子。返程的大巴上,有人把 “流程再造” 四个字写在了车窗的雾气上,旁边的人补了一句:再加一个时限 ——48 小时。
红色教育最怕 “上车感动、下车不动”。返程第三周,某单位把主题党日搬进项目工地,支部委员轮流当 “施工员”,在钢筋水泥间开了一场 “问题揭短会”。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鸣盖过了发言声,却盖不住那句 “今天不流汗,明天就流泪”。一个月后,该项目节点提前了 11 天,省下的成本刚好够给一线工人多买两顿红烧肉。
有人统计过,参加过西柏坡培训的支部,半年内提交的改革方案平均多出 2.7 个可量化指标。数字背后,是一次次把 “赶考” 精神翻译成现代管理语言的尝试:把 “两个务必” 变成成本管控的底线,把 “依靠群众” 写进客户回访制度,把 “敢于胜利” 量化成市场占有率的红色箭头。
夜色再次降临柏坡岭,山脚的村庄亮起灯火。那些灯火像极了当年窑洞里的油灯,微弱却连成一片。支部书记们忽然明白,高质量发展从来不是远方的宏大叙事,而是下一次投标时敢不敢放弃灰色利润,下一次裁员时能不能把最后一张通知单留给自己。
风还在吹,带着麦苗和泥土的味道。有人把培训结业证塞进胸前的口袋,离心脏很近的位置。那张薄薄的纸,其实是一份新的考卷 —— 没有标准答案,只有用全部职业生涯去书写的解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