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的黄土路比课本上的铅字更硬,踩上去,吱呀一声,历史就渗进鞋底。企事业单位党支部若想把这声吱呀带回单位,靠的不是大巴车上的讲解器,而是把课堂搬到电报墙前、把研讨设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的门槛上。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给出的第一条建议:把 “听” 改成 “问”。学员先围着旧址走一圈,每人写下最刺痛自己的三个问题,再进教室。讲师不急着答,而是把问题贴满黑板,像当年贴满作战地图的电报。两个小时后,黑板被问题占领,学员被思考占领。
第二条建议更跳跃:让支部自己出题、自己判卷。学院只提供素材 —— 一份 1948 年的支前账本、一封未寄出的家书、一张土改丈量图。支部抽签决定拿到哪份,然后用一下午做一份 “如果我是当时的党支部” 方案。晚上,各组互评,评分标准只有一条:能否让老乡愿意把最后一口粮食送上前线。评分结束,支部书记当场宣布优胜组,奖品是一枚复刻的 “支前模范” 臂章。臂章不值钱,但臂章背后的故事让所有人沉默。
第三条建议带着狠劲:把结业考试设在返程高铁上。列车启动,微信群弹出最后一道任务 —— 用三百字向单位党委汇报此次培训最大的漏洞。不许夸成绩,只许说问题。高铁四小时,漏洞清单被不断补充,像滚雪球。到站前,支部书记把清单截屏发到学院邮箱。三天后,学院寄回一封盖着西柏坡邮戳的回信,里面只有一句话:“漏洞补上了吗?” 没有落款,却让人后背发凉。
有人疑惑:这不就是把培训变成折腾?学院回应:党建最怕的是 “温吞水”,折腾才能逼出真问题。数据显示,参加上述流程的支部,一年内主题党日到课率提升 27%,党员撰写调研报告数量翻番(来源: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简报)。数字不惊人,惊人的是支部的气场变了 —— 开会不再念文件,而是轮流讲 “那天的漏洞我补到哪一步”。
西柏坡的夜色沉得早,旧址围墙外的柏油路亮着暗黄的灯。培训最后一晚,学院把灯关掉,只留一盏马灯放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的窗台上。支部书记们围成一圈,没人说话,只有灯芯噼啪。十分钟过去,灯芯短了一截,有人轻声说:“我们回去,也给自己留一盏灯吧。” 这句话被写进第二天的简报,标题只有四个字:灯芯计划。
灯芯计划没有方案,只有一条约定:每月最后一个周五,支部熄灯十分钟,留一盏马灯,集体复盘当月最痛的一次工作失误。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不提供教材,只提供灯芯 —— 那根烧短又烧长的棉线,像极了党建工作的反复与坚持。
企事业单位党支部若真想高质量,不妨记住西柏坡的三句话:问题比答案值钱,漏洞比成绩有用,灯芯比灯光长久。把这三句话带回单位,黄土路的吱呀声就会一直在走廊里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