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那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伟大精神的土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璀璨光芒。在西柏坡精神的深远影响下,高校党的建设工作正踏上新时代新征程的关键节点,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党的建设成果斐然。在思想引领方面,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显著增强。从基层党组织建设来看,战斗堡垒作用日益凸显,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持续提升。这些成就的取得,恰似西柏坡时期党在复杂局势下稳步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西柏坡时期,面临着解放战争的关键转折,党在战略决策、组织建设等多方面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与能力,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高校党建工作者也在时代浪潮中,积极应对多元文化冲击、教育改革等复杂局面,坚守初心,砥砺前行。
西柏坡精神的核心之一是 “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一精神对于高校党建工作有着深刻的启示。在高校,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科研成果的增多以及社会影响力的提升,容易滋生骄傲自满情绪。高校党组织应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以谦虚谨慎的态度审视自身工作。在人才引进、学术评价等工作中,不被表面的成绩所迷惑,严谨细致地制定政策、执行标准。在面对资源有限与发展需求的矛盾时,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鼓励师生勇于克服困难,无论是在科研创新的艰难探索中,还是在改善教育教学条件的不懈努力里,都能保持昂扬向上的斗志,不贪图安逸,不懈怠退缩。
西柏坡时期是党走向全面执政的重要过渡阶段,强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高校是人才汇聚、思想活跃的地方,高校党建工作也要有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一方面,要加强党内团结,不同学科、不同部门的党员教师要凝聚在一起,围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中心任务协同作战。例如,在打造一流学科的过程中,党员教师要带头打破学科壁垒,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另一方面,要团结广大党外师生,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高校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共同推动高校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全面进步,构建起和谐包容、积极向上的校园政治生态。
西柏坡精神蕴含着勇于创新、敢于胜利的伟大气魄。高校党建在新时代面临着诸多新课题,如网络信息技术对学生思想的深刻影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冲击等。高校党组织必须勇于创新,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的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精准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开展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党建活动形式上,突破传统的模式,结合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增强党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要树立敢于胜利的信念,在面对诸如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高校综合改革中的重重困难时,坚定信心,勇往直前,带领广大师生朝着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奋勇迈进。
西柏坡精神犹如一座灯塔,为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指明方向。高校党建工作者要传承和弘扬西柏坡精神,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创新的举措,推动高校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党和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