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军 杨 柳
高校思政课作为培育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主渠道,具有鲜明的思想属性与文化属性,其育人功能的深化离不开持续的文化滋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思政课建设需要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精准把握青年学生价值观念形成规律与认知特点,主动挖掘不同文化形态的精神内核,系统梳理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一步筑牢思政课文化根基,使广大青年学生在感受文化魅力中增强文化自信。这就需要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度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以三者为力量根基,从文化维度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切实发挥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明确文化定位,精准发挥思政课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作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简称《决定》)强调:“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对人类发展问题的睿智见解和独特思想,承载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我们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高校思政课育人的重要力量根基,培养青年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自觉抵制错误思潮影响。革命文化蕴藏着“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的重要答卷,标注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认识过去、把握现在、创新未来的重要坐标航向。在高校思政课中讲好红色故事,发挥革命文化育人作用,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主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髓,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文化育人实践中,能够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提高文化主体性,并在坚定文化自信基础上主动承担起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使命。
强化理论引领,优化思政课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供给内容。《决定》强调要“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高校思政课建设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推动理论内容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提升课程思想性与针对性,引导学生深化理论认知、坚定理想信念。优化思政课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供给内容,需要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实践原则基础上,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民惟邦本”等价值理念,选取革命文化中保家卫国、勇于斗争等精神内涵,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大的理论解释力与社会凝聚力,引导青年学生传承和发展具有鲜明历史底蕴和时代特性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极投身于文化发展进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思政课基本要求,需要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挖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关于国家理想、社会和谐、个人发展的内容,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大涵育功能与支撑作用,助力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强调科技赋能,发展思政课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新样态。以文化筑牢思政课育人力量根基,需要将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转化为为国育才的微观实践。《决定》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科学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文化育人实践,能够促进高校思政课以更加完善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载体,讲深讲透讲活“两个结合”,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亲和力。这是因为科学技术能够以专业、学段、地域等条件为参考,全面分析青年学生对文化的接受意愿和认同程度,并将其转化为可视化、信息化的数字图谱,精准捕捉青年学生关注的文化热点以及各个思政模块、层次的衔接效果,为思政课适时调整文化供给内容和调整教学策略,开展具有针对性、差异性的文化育人实践提供可靠数据支撑。同时,数字化、智能化的科学技术能够以各种文化遗产、文化故事等文化资源为原型,创设出虚拟化、数字化的文化学习场景,使青年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认知深度,进而激发青年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铸魂育人、启智润心的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5年度重大课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2025JD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