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西柏坡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象征地,承载着“两个务必”“赶考精神”等红色基因。在新时代背景下,以西柏坡为核心的大思政培训体系,不仅是对革命传统的传承,更成为培养时代新人、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其当前实践意义与深远育人价值,为教育创新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二、当前意义:多维赋能思政教育创新
1. 传承革命精神,凝聚信仰力量
西柏坡精神中的“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等内核,为思政课提供了鲜活教材。通过讲述三大战役决策过程、七届二中全会历史场景等,学生能直观感受中国共产党在逆境中的战略智慧与政治定力。例如,结合虚拟展厅技术重现西柏坡指挥所场景,让抽象理论具象化,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深度认同。
2. 深化历史认知,增强民族自信
西柏坡作为中国革命转折点的地理标识,是开展历史教育的天然课堂。通过组织学生实地调研纪念馆、参与“小长征”红色研学线路,从文物展陈到旧址探访,学生得以系统理解党领导人民走向胜利的历程,进而强化“四个自信”。如邢台学院编排的《军民鱼水情》情景剧,以沉浸式体验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双向奔赴”。
3. 推动实践育人,锻造担当能力
西柏坡大思政培训强调“知行合一”。高校通过共建实践基地、开展课题调研(如“国家总体安全观进百校”专题活动),引导学生将理论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行动。河北医科大学组织“博士团”送医下乡,既传承红色基因,又以专业技能助力乡村振兴,诠释了思政教育的现实价值。
三、深远意义:锚定民族复兴战略需求
1. 为新时代人才培养铸魂定向
西柏坡精神与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度融合,为青年价值观塑造提供坐标系。通过“理论+艺术”课堂(如红色快板、微党课)、辩论研讨等形式,学生得以在思辨中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追求,抵御功利主义侵蚀。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案例表明,这种教育模式能显著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 创新红色资源活化范式
京津冀馆校联盟的成立(涵盖34家单位),开创了“文物资源+教育创新”协同模式。西柏坡纪念馆推出的“赶考之旅”文创展览、跨区域研学活动,不仅打破地域壁垒,更推动红色文化从静态展示转向动态传播。这种模式为全国红色教育资源的整合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3. 服务国家战略与意识形态建设
西柏坡大思政培训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新时代成就纳入教学内容。例如,阜平县以骆驼湾村脱贫实践为案例,用鲜活素材诠释党的初心使命,强化青年对“中国道路”的认同。此外,雄安新区“未来之城”的实景教学,则将思政课与国家发展前沿紧密衔接。
四、结语
西柏坡大思政培训既是历史记忆的延续,更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工程。它以精神传承筑牢信仰根基,以实践创新回应时代命题,成为新时代铸魂育人的“精神引擎”。随着馆校融合、技术赋能等模式的深化,西柏坡将持续为思政教育提供源头活水,助力青年在“赶考之路”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