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政课
当城市里的思政课堂遇上塞罕坝的松涛林海,河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的教师们开启了一场特殊的研修之旅。几天的时间里,深入塞罕坝机械林场,在百万亩林海中寻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注脚。
“抚摸着50年树龄的落叶松,这里每棵树都是活的教科书。”据林场档案记载,塞罕坝从荒漠到林海的变迁,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典范。走访三代造林人,收集真实故事,这些素材将成为新学期思政课的鲜活案例。
红色基因如何融入现代课堂
研修期间,在海拔1800米的望海楼,体验护林员每天12小时的瞭望工作。”这种沉浸式体验比任何理论讲解都更震撼。”护林员日志中的数据:每年平均发现火情隐患12次,成功处置率100%。
用塞罕坝历史讲透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用当代护林实践阐释生态文明思想,用三代人接力故事诠释理想信念教育。
从林海到课堂的实践突围
据河北省教育厅2023年思政课评估报告显示,采用实践教学的班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提升27%。河北工艺美院此次研修体现了全省高校思政课资源平台。
教育者的自我革新
”当艺术审美遇见红色精神,我的课堂有了新的维度。”“如何将塞罕坝精神转化为教学语言。这种持续的思考与碰撞,或许正是此次研修最珍贵的收获。””教育者的思想更新,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