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塞罕坝,绿意盎然。河北某政法职业学院思政课教师踏上这片人工林海,开启实践研修。这次活动不同于常规的教师培训,而是将课堂搬到生态建设第一线。
开班仪式上,学院负责人提到一个数据:塞罕坝森林覆盖率从建场初期的11.4%提升到现在的82%。这个数字背后是三代务林人艰苦奋斗的故事,恰好成为思政教育的鲜活素材。
"我们不是在简单地参观一个景点。"研修班设计了"四个一"活动:走一段林场路、听一堂现场课、访一位老职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种体验式学习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
值得注意的是,研修内容特别强调教学转化。教师们需要思考:如何将塞罕坝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精神内核,转化为适合00后大学生的教学案例。
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工作人员述的防风固沙故事,恰好呼应了思政课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章节。这种跨界合作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中理论脱离实际的困境。
这次研修就像一粒种子。当这些教师回到校园,塞罕坝的精神印记将在更多年轻心灵中生根发芽。"好的教育不应该发生在封闭的教室里,而应该像塞罕坝的树一样,把根扎进现实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