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某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教师第二党支部的教师踏上北上的列车。此行目的地是革命圣地西柏坡,随后还将走访雄安新区、白洋淀等8个红色教育基地。据了解,这次行程经过1个多月的筹备,旨在通过实地研学提升党员教师的党性修养。
西柏坡:从会议室到革命旧址的思维转换
首站西柏坡让许多教师党员感到意外。原本以为会是传统的会议室学习,却变成了在中共中央旧址的现场教学。在一间不足20平米的土坯房里,当年指挥三大战役的作战地图仍清晰可见。这种直观的教育方式让参与者对"两个务必"有了全新认识。
北庄村的走访更带来意外收获。这个曾经贫困的小村庄如今依托红色旅游实现脱贫,年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村支书介绍的发展经验,为教师们思考产教融合提供了新思路。
雄安新区:未来城市的党建启示
转战雄安新区。在市民服务中心,智能化的党建管理系统引起教师们的浓厚兴趣。通过扫描二维码就能了解每个党支部的活动情况,这种"智慧党建"模式让来自职业院校的教师们开始思考:如何将新技术引入学校党建工作?
白洋淀的雁翎队纪念馆则呈现另一种教育方式。馆内复原的芦苇荡游击战场景,配合声光电技术,生动再现了抗战时期的艰苦卓绝。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参观者对革命精神的理解更加深刻。
正定:从农村党建看乡村振兴
最后两天的正定之行收获颇丰。塔元庄的村史馆记录了这个村庄从贫困到小康的蜕变历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村里的党员活动室与便民服务中心合二为一,这种"党建+服务"的模式很有借鉴意义。
在正定博物馆,一件件革命文物无声诉说着历史。而县委大院里的那棵百年古槐,见证了无数党员干部的成长。返程前的总结会上,多位教师提到:这次研学最大的收获是将抽象的党建理论转化为了具体的工作思路。
这次5天的红色之旅,不仅是一次党性教育,更是一次工作方法的实地调研。从革命老区到新兴城市,从传统展馆到智能系统,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为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了丰富素材。正如活动总结时所说:最好的党课不在教室里,而在这些鲜活的历史现场。